電潛泵倒扣原因與對策
電動潛油離心泵(下文簡稱作電潛泵)是一種高效率、適合于高產、深井的機械采油設備。據資料介紹,電潛泵的平均產液量是桿式泵的2倍以上。但是,在實際生產中,經常發生電潛泵的落井事故。據對某油田的調查統計,電潛泵的落井率高達10%~15%。電潛泵落井事故的發生,一方面影響了電潛泵高效率的發揮,降低了原油產量;另一方面電潛泵落井后很難打撈,給用戶帶來很多麻煩,也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。根據對落井事故的調查分析發現,造成電潛泵落井的直接原因有二:其一是在電潛泵各泵節、泵筒與泵頭之間或電潛泵系統與油管之間的聯接螺紋(下文簡稱作各管螺紋聯接)處,因防倒塊失效而造成的倒扣落井。其二是電潛泵各泵節或電機節之間聯接螺栓斷裂造成的落井。現文主要分析倒扣問題。
倒扣原因分析
根據對現場倒扣落井事故的調查發現,造成電潛泵系統倒扣的原因有三:第一,電潛泵在啟動和正常工作時,存在較大的倒扣扭矩。這是因為電潛泵各管螺紋聯接處均采用右旋螺紋聯接(M90×1.75),而電機的旋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,電機輸出的扭矩通過多級離心泵的泵軸和葉輪、導輪傳遞給泵筒,使泵筒有沿倒扣方向轉動的趨勢。尤其在電潛泵啟動時,啟動扭矩較大并存在較大的沖擊,在此沖擊扭矩作用下,極有可能使管螺紋聯接倒扣。第二,電潛泵各管螺紋聯接的預緊力不夠(或預緊扭矩不夠)。預緊力的大小是影響螺紋聯接可靠性的重要因素,預緊力既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。對電潛泵各管螺紋聯接而言,一方面考慮到電潛泵在工作中存在倒扣扭矩,各管螺紋聯接的預緊力應能保證在電潛泵系統軸向載荷(包括電潛泵系統的自重、流體壓力及預緊力等)與橫向倒扣扭矩的共同作用下,不會發生倒扣現象,即使預緊扭矩大于倒扣扭矩的一定值;另一方面預緊力也不能太大。若預緊力過大,再加上電潛泵軸向載荷的作用,有可能使螺紋橫截面上的軸向拉應力超過泵筒材料的屈服點,使泵筒螺紋處發生塑性變形,導致預緊力松弛。此時,盡管相互聯接的2部件沒有發生相對轉動,但螺紋聯接已經松動。若此時有倒扣扭矩的作用,此倒扣扭矩全部由防倒塊承受;若防倒塊焊接不牢或強度不足,就會造成防倒塊脫焊或被剪斷,從而導致電潛泵倒扣落井。由此可見,預緊力應有一個適當的數值。但實際生產中使用的國產電潛泵,在設計上沒有對各管螺紋聯接的預緊力進行精確計算,工藝上更沒有對預緊力的大小進行嚴格控制,這是導致螺紋倒扣的重要原因。第三,防倒工藝不可靠。因電潛泵存在倒扣問題,所以在管螺紋聯接處設置了防倒塊。由于防倒塊厚度不大,焊縫截面尺寸較小,承載能力不強;加之防倒塊與泵頭、泵筒均為中碳鋼,焊接工藝性較差,焊縫質量難以保證。所以,防倒塊的防倒功能不可靠。生產中經常發生防倒塊脫焊,甚至剪斷的現象,這正好說明了這一點。
防止倒扣的途徑
改變電潛泵各管螺紋的旋向:將右旋改為左旋,這樣可以使電潛泵在啟動和正常運轉時產生的扭矩,不會引起螺紋松動。當然,在電潛泵工作過程中,因過載、欠載等原因造成電機斷電時,也會在瞬間產生倒扣扭矩,但此扭矩與啟動扭矩相比要小得多,不致于引起電潛泵倒扣;另外,強化現行的防倒措施,嚴格控制防倒塊的焊接工藝,確保焊接質量,也能起到防止倒扣的作用。
上述防止倒扣的措施,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倒扣問題。因為引起倒扣的扭矩沒有消除,當然,要徹底消除倒扣扭矩是不可能的。但采取一定措施可將倒扣扭矩控制在一定范圍內。例如,在電潛泵的最上節與油管連接處,采用活動接頭,可以使倒扣扭矩控制在一定范圍內,避免倒扣的發生。該接頭的工作原理是,裝配時,通過調節螺釘,適當控制鋼球與上接頭之間的壓緊力,從而保證電潛泵在正常工作時,上環與下環之間不發生相對轉動。當扭矩超過某一定值時,上接頭將鋼球壓入上環孔中,上環與下環之間發生相對轉動,從而將扭矩控制在一定范圍內,起到防止倒扣的作用。